![]() 作者:閔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癌種,而肺癌也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其中85%左右的肺癌屬于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雖然發病率高,但也是目前靶向藥種類最多最豐富的實體瘤。很多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的病友都聽說要做基因檢測然后吃靶向藥,卻基本都搞不清楚到底有哪些基因突變有用,又有那些藥可以用。 為方便各位病友學習了解,本文分為四個部分介紹,各位可根據需要查閱所需資料: (一)非小細胞肺癌驅動基因(靶向基因)分類; (二)非小細胞肺癌驅動基因對應的靶向藥分類; (三)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定價及醫保報銷條件; (四)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經典臨床實驗的療效數據(含顱內有效率); 一 非小細胞肺癌驅動基因(靶向基因)分類 并非所有腫瘤相關基因都有對應的靶向藥,只有少數特定的基因及特定的突變類型才可作為靶向藥的作用靶點,這是建立在大量臨床研究數據且經過專家統一認可的。不同腫瘤有各自的驅動基因(靶向基因),很多腫瘤甚至沒有明確的靶點。 根據2022版NCCN非小細胞肺癌指南推薦的驅動基因如下: ![]() 如果針對某個基因突變的藥物研發成功且經過臨床研究驗證切實有效的話,可能會將其增加入表格,但到目前為止國內外權威的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及專家共識認可的非小細胞肺癌驅動基因(靶向基因)只有以上9大基因且必須符合指定突變類型。 二 非小細胞肺癌驅動基因對應的靶向藥分類 根據NCCN指南及我國專家共識,將各驅動基因突變類型對應靶向藥匯總如下表,按照國內上市、國外上市以及暫未上市三大類歸類,暫未上市藥物包括臨床在研以及完成臨床正在遞交上市申請的藥物。 可以看到靶向藥種類繁多且需要的驅動基因突變不同,沒有相應的驅動基因突變強行用藥或者有某個驅動基因突變卻使用其他基因突變的藥物都很難起效,就好像明明是密碼鎖卻不知道密碼,非要用鑰匙但又沒有鑰匙孔。患者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方案,千萬不要道聽途說某藥好就想跟風使用,以免耽誤自身治療。 ![]() EGFR突變對應靶向藥 ![]() ALK融合突變對應靶向藥 ![]() ROS1融合/重排突變對應靶向藥 ![]() MET突變對應靶向藥 ![]() RET融合/重排突變對應靶向藥 ![]() BRAF V600E突變對應靶向藥 ![]() HER2突變對應靶向藥 ![]() KRAS G12C突變對應靶向藥 ![]() NTRK融合/重排突變對應靶向藥 三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定價及醫保報銷條件 不同驅動基因突變對應的藥物之間價格差異很大,而同一個驅動基因突變對應的藥物因生產企業不同導致價格也略有區別。 國內已上市的藥物中有部分已經過醫保談判而納入醫保,滿足醫保條件的患者即可享受報銷,這代表并非使用驅動基因對應的藥物就一定可以報銷,是否報銷的基礎是該藥已經納入醫保,其次是滿足醫保報銷條件。 以克唑替尼為例,因為克唑替尼用于治療ALK融合突變的病人已納入醫保,所以ALK融合的患者使用就可以按當地醫保政策正常報銷,而MET突變的病人雖然也可以使用克唑替尼,但由于MET突變未被列入克唑替尼的報銷范圍,所以MET突變的病人只能自費購買。 現將目前國內已上市的NSCLC靶向藥的價格及醫保情況匯總如下(部分藥品價格可能更新不及時與實際有差異,以就診醫院及藥店實際價格為準。)(注:以下內容為個人總結,僅供參考,可能有疏漏,具體價格、價格用量等以醫院實際處方為準): ![]() EGFR突變對應靶向藥定價及醫保報銷條件 ![]() ALK突變對應靶向藥定價及醫保報銷條件 ![]() ROS1突變對應靶向藥定價及醫保報銷條件 ![]() MET突變對應靶向藥定價及醫保報銷條件 ![]() RET突變對應靶向藥定價及醫保報銷條件 ![]() BRAF突變對應靶向藥定價及醫保報銷條件 ![]() HER2突變對應靶向藥定價及醫保報銷條件 ![]() NTRK突變對應靶向藥定價及醫保報銷條件 四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經典臨床實驗的療效數據(含顱內有效率) 很多病人拿到基因檢測結果發現有靶向基因突變之后確實很欣喜,但一看到自己的基因突變對應的靶向藥種類繁多又傻眼了,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或者擔心自己用的不如其他品牌好。 為方便各位了解各種藥物效果,我選擇各款藥物較經典的臨床研究,列出ORR、PFS、OS及顱內有效率等較為重要的參數以供參考。 為方便理解,先解釋一下“ORR、PFS、OS及顱內有效率”的定義。 ??ORR(客觀有效率):腫瘤縮小達到一定量并且保持一定時間的患者的比例。ORR=CR(完全緩解)+PR(部分緩解),即通俗意義所指的“藥物有效概率”。 ??PFS(無進展生存期):從隨機化開始到腫瘤發生進展或死亡的時間。類似通俗意義所指“靶向藥耐藥時間”。 ??OS(總生存期):從隨機化開始至因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時間。 ??顱內有效率:腦轉移可測量病灶縮小達到一定量并且保持一定時間的患者的比例,即通俗意義所指的“藥物入腦效果”。 認識了這些指標的含義就能對各種藥物的效果有個初步的認識,但仍需注意下表數據來源于不同的臨床研究,不能通過簡單粗暴的數據大小比較說明藥物間的優劣。 不同研究招募的病人數量不同且男女、分期、體力評分及基線轉移等等臨床特征分布比例不同,具體治療及護理過程也不同,甚至導致同一個藥物在不同臨床實驗得到的數據都存在差異。 以EGFR突變的一代藥物吉非替尼為例,IPASS研究中最終OS結果為21.6個月,而在ARCHER1050研究,吉非替尼作為對照組的最終OS結果則為27個月,很明顯看到同一個藥物在兩個不同研究中的總生存期數據不相等,說明不同研究受多種因素影響會導致統計結果有差異,因此跨研究直接比較兩種藥物療效是不合理的。 匯總臨床數據的主要目的是讓各位了解不同藥物大致療效,避免過度焦慮,不用糾結認為選了某款藥沒有用別的藥會耽誤自己。基本上每個驅動基因的同代藥物間差異都不太大,而相同的藥物由不同的人使用效果也會有差異。 以下數據僅供參考:(注:“/”代表相關研究中未提及或未達到試驗終點) ![]() EGFR突變對應靶向藥臨床實驗療效數據 ![]() ALK突變對應靶向藥臨床實驗療效數據 ![]() ROS1突變對應靶向藥臨床實驗療效數據 ![]() MET突變對應靶向藥臨床實驗療效數據 ![]() RET突變對應靶向藥臨床實驗療效數據 ![]() BRAF突變對應靶向藥臨床實驗療效數據 ![]() HER2突變對應靶向藥臨床實驗療效數據 ![]() NTRK突變對應靶向藥臨床實驗療效數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