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故宮博物院
圖|@故宮博物院 太過費力的關系,不再理會 曾看過這樣一個問題, “曾經親密無間的好友, 究竟為什么會逐漸疏遠?” 有個回答一語中的, “因為漸老的歲月與漸遠的三觀。” 就像章惇,曾是蘇軾的摯友, 最終不僅疏遠,更傷害蘇軾最深。 當年,兩人同年考中進士, 同在朝中為官,私交甚密, 雖然身處兩個政治陣營, 蘇軾落入烏臺詩案劫難時, 章惇依然慷慨伸出了援手; 相應的,后來弟弟蘇轍彈劾好友, 沒有幫助弟弟,職業巔峰的蘇軾, 為避嫌主動申請調去地方任職。 中國人自古信奉: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后來,黨爭局勢愈演愈烈, 此起彼伏,針尖對麥芒, 章惇心中竟漸生出對蘇軾的恨意。 怪他規勸自己歸隱, 怪他不為自己求情, 怪黨爭令他錯過了與父親的最后一面...... 終反目成仇, 當權后將蘇軾一貶再貶。 有句話說, “人生所求,得知可喜, 不得亦無憂。 苦樂隨緣,得失隨緣。” 人與人的關系或許早已注定, 悲歡離合總無情, 關乎際遇,關乎觀念。 圖|@故宮博物院 真正舒服的關系, 都無需太過刻意, 該走散的, 終不會過多停留, 不該走散的, 自可將其托付于時間。 過分的強求與討好, 對別人和自己都是災難。 與其執著于求而不得, 不如釋懷,學會看淡。 少點內耗,多點歡笑 最近“內耗”一詞, 頻繁映入眼簾。 它是指,“個體在心理方面, 過度損耗導致的疲憊狀態。”
當年,盧梭拿著一把斧頭 就鉆進了瓦爾湖畔的森林里。 用最原始的方式在大自然中生活, 為的就是拋去身心的負累, 在簡單的生存方式中, 回歸生命的純粹,找回內心的自由。 而中國人自古樂山好水, 也正在于借山水寄情, 以暫時拋卻功利世俗之累, 以一顆凈心,體察萬物, 來慰藉已然疲憊的靈魂。 是時候給心靈減重了, 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 困惑本無源,不糾自輕松。 善忘,是一種智慧, 善忘,更是一種選擇。 善忘,才是最好的養生 記得伏爾泰有句話說, “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 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 在茫茫無際的一生里, 很多時候,令我們感到疲憊的, 并不是多么巨大的困難, 而只是不斷堆疊的雞毛小事。 解不開的結,能放就放, 沒有緣分的人,該忘就忘。 思慮過重,快樂便會丟掉,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你要干凈生長,你要記得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