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篇文章,1900字 作者:丁十二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所到之處,筆墨縱橫,詩情洋溢。 他到廬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他臨蜀道——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他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他登謝脁樓——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他是——詩仙李白。 但是,當他登上江南名樓黃鶴樓,他沉默了——只因已有崔顥題詩在上頭。 于是李白悵然若失道: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這個故事并不一定真實存在,很可能是后人為了突出崔顥《黃鶴樓》詩的精妙而附會之說。 但是,于黃鶴樓一役,李白確實折戟于此。盡管晚年遇赦北歸又回到江夏,登臨作《鸚鵡洲》,但細讀來終究模仿崔顥《黃鶴樓》詩痕跡太重,且難以與其比肩。
所以此一戰,李白確實敗了。敗了就是敗了,又何須狡辯,勝敗乃兵家常事,也是詩家常事。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李白有沒有寫過“捶碎黃鶴樓”之語? 答案是有的。 只不過不是用拳頭“捶碎”,而是用巨槌“槌碎”。 “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在江夏遇見了昔日的故友,時任南陵縣令的韋冰。兩人俱是失意之人,一個是流放獲赦的罪人,一個是獲罪貶謫的官員。 兩人空有報國之心,救世之志,卻無路請纓,報國無門。 于是李白把內心的一腔悲憤化作了一首《江夏贈韋南陵冰》:
詩歌開篇,追憶從前。詩人說:安史之亂爆發,你我各奔天涯。地北天南,無緣再會。而當叛亂平了,自己卻鋃鐺入獄,流放夜郎。憶往日長安故舊應該春風得意,自己只有在夢里當才有機會與他們見面了。不曾想竟中道遇赦,又在此處忽然遇到了故人,當真是喜出望外,又覺不可思議,如墜云霧。 中間部分寫詩人由衷感激故人的寬慰,他說:我在前些時聽到了南平太守李之遙一番坦率的真心話,使人胸襟開闊;今日在這里又得聞你清正的言論,真好像在深山撥開云霧,使人看到晴朗的天空,驅散了心頭的苦悶。 李白雖然詩是如此寫,話是如此說,但他的一腔抑郁和憤慨如何能平?此段看似李白內心歸于平靜,實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 故而到最后,他內心強烈的憤慨猶如山洪暴發,傾瀉千里。“人悶還心悶,苦辛長苦辛。”愁悶連著悲涼,失意連著辛酸,綿延不絕,我只有借酒澆愁,可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這無法排遣的愁悶,使得詩人看來,這江夏之城,連山山水水都沒了樂趣,只如苦行僧一般。 到這里,他徹底排斥了自己以往的愛好,且歌出“不然鳴笳按鼓戲滄流,呼取江南女兒歌棹謳”之句,看似自暴自棄,實則是內心愁悶的極度爆發和宣泄。 “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是此詩情感最激烈的一句,也是驚艷千年的名句。“槌碎黃鶴樓”,槌碎的是理想也是現實,黃鶴樓以仙聞名,但求仙訪道不是志士的理想,只是逃避失意的歸宿。“鸚鵡洲”因禰衡曾作《鸚鵡賦》被黃祖殺于此洲而得名,身世之悲涼,不遇之憤慨,已盡在其中。 李白對彼此的遭遇感到極大的憤慨,故而要槌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表示這殘破的人間,不該再懷有夢想,但愿長醉不復醒,如此便不自尋苦惱。但現實卻是——黃鶴樓槌不碎,鸚鵡洲倒不了。詩人極大的憤慨中夾雜著無可奈何的悲傷。 在當年深秋,聽聞襄州叛將張嘉延攻破荊州,李白寫下一首《荊州賊平臨洞庭言懷作》。 在這首詩的最后,李白寫道:長叫天可聞,吾將問蒼昊。意思是,蒼天啊,我內心(平定叛亂)的豪情壯志,你可知道? 狂放如斯!哀愁如斯!壯懷如斯!悲慨如斯! 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讓人嘆息不已。 所以——李白確實曾寫過“槌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不過不是因為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是為了自己和韋冰的遭際而憤慨,為現實的凄涼而悲歌。 此詩亦因“槌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之語而傳唱不衰,驚艷千年。 ---End--- 作者:丁十二 號慕瞻舟人,詩詞愛好者。 心隨東坡,小舟從此逝 不念過往,江海寄余生 |
|